孟子談葬
更新時間:2024-10-17 00:52 > 來源:98作文網 名人故事文章摘要:孟子一直走下去(一);孟子談琴弦&rdquo。孟子談葬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孟子談葬月明如珠,藍田玉暖!孟子談葬真的好想把我的微笑快樂傳遞給我身邊的人,真的好想簡單的擁有份幸福,真的好想快樂的生活。談葬在繁華都市里。葬可是他們終究沒能在一起,也許是因為藍溪不夠美麗?可以不記后果的發(fā)泄自己的不愉快&hellip。
亞圣孟子,生活在戰(zhàn)國時期(前475年到前221年)中后期。由于不斷的兼并戰(zhàn)爭,春秋時期的大小一百多個國家,到戰(zhàn)國初期已經兼并成十多國,主要的大國有秦、楚、韓、趙、魏、齊、燕7國,史稱"戰(zhàn)國七雄"。那時,周天子的地位名存實亡,諸侯力量強大起來,各諸侯國之間的侵略戰(zhàn)亂更是不曾停歇。他們已不再需要打著"尊王"的旗號,各自憑借經濟、軍事實力逐鹿中原。
針對各國間戰(zhàn)爭不斷,情勢混亂,人民痛苦不堪的現(xiàn)實,孟子發(fā)展了孔子學說,主張"行仁政","法先王"。施行仁政,必須先有仁心。而仁政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要實行王道,側重于德服天下、保民而王。必須效法先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統(tǒng)治政治,"民貴君輕","政在得民"。與民一定的土地,并不奪農時,寬刑薄稅。反對苛政、"虐民"和"暴民"。這樣便能把仁政施行于天下。孟子本人之所以游歷各國,亦因于此。"天下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
為了使自己的學說能夠被諸侯們接受且實行,孟子從30歲到44歲這段時間,主要的活動是收徒講學,宣揚儒家學說。44歲時,孟子便帶領著學生開始周游列國,宣揚他的"仁政"、"王道"學說。規(guī)勸說服各國諸侯國君,使儒家的學說能夠真正地被實踐。他先后到了齊、宋、滕、魏、魯?shù)葒?/p>
孟子約于齊宣王二年(前318年)再游齊國,受到禮遇,在稷下學宮講學。他在齊國一呆就是好幾年。希望齊國國君能夠推行仁義禮智,突出仁義的地位。從齊國開始,各國都能尊重王室,恢復周朝禮制,停止攻伐。
不幸的是,孟子在齊國推廣自己的理想主張時,卻傳來母親在魯國因病去世的消息。
孟子能夠成為大學問家,與他的母親從小對他的嚴格教育和費盡心血是分不開的。母親為了能讓他得到耳濡目染的學習氛圍,不惜三次搬家;為了讓他樹立成功的信心,不惜割斷織了一半的布。這就是世人耳熟能詳?shù)?孟母三遷"、"孟母斷抒"的故事。
作為魯國望族名門,特別是孟子還是齊國戰(zhàn)略發(fā)展的重要人物,所以,孟母的去世,在曲阜上層是一件大事。因為孟子還遠在齊國,他的學生充虞等人負責料理喪事具體事務。充虞為孟母監(jiān)督打造了檔次較高的棺槨。
孟子安葬母親之后,忍著心中的悲傷,很快踏上了返回齊國的征程。那就是,繼續(xù)在齊國宣揚他的"仁政"思想和禮制理論。特別是希望通過恢復周禮,喚醒人們對于傳統(tǒng)社會秩序的認同,尊重王室控制下的和平,停止戰(zhàn)爭和征伐,救民眾于水火之中。
沿著阡陌小道,孟子走了幾天之后才從曲阜趕到贏邑(今萊城區(qū)羊里鎮(zhèn)城子縣)。這個曾經是魯國領地的地方在齊魯兩國戰(zhàn)爭中,早已成為齊國的一個小邑。人困馬乏,孟子就接受了邑長的邀請,安息下來。
看到孟子情緒穩(wěn)定下來,鞍前馬后奔忙的充虞也漸漸放下心來。晚上,熄燈前,充虞到夫子跟前請安時,順便就孟母喪事的問題匯報一下。充虞向夫子請示道:"早先承蒙夫子您看得起我,讓我監(jiān)督辦理造壽器。當時事情忙亂,雖然有疑問,我也沒敢向您請教,就盡量按高標準來做了,所以花費就大了一些?,F(xiàn)在我想請教一下,棺材是不是太好了吧?"
孟子看著學生有些惶恐的臉,放下手中的書冊,就和學生敞開說:"這段時間你辛苦了,充虞。我是先王之道的維護者,老太太的喪事就是一個大家關注的事情。老人喪事就是一個怎么繼承周禮的事情了。上古時人們對于棺木的厚薄沒有什么規(guī)定,中古時候才規(guī)定內棺厚七寸,外棺要與此相稱。從天子到老百姓,人們都講究棺木,并不僅僅是為了好看,而是這樣才算盡了孝心。如果按照禮法規(guī)定不得不受其限制而不能使用好棺木,當然不能稱心如意;能用好棺木卻沒錢買,同樣也不能讓人稱心如意。能使用好棺木又買得起,古人都是這樣做的。我為何不能這樣做呢?而且,能替死者不讓她的遺體沾染泥土,對于人們心里來說,難道不也是感到高興嗎?我聽說過:一個符合周禮標準的君子,絕不為了做任何事而在父母身上省錢的。"(原文見《孟子•公孫田章句下》)
充虞聽了,茅塞頓開。他才明白"禮"充斥在所有的生活中,喪事里也包含著重要的政治意義,他為自己力行貫徹老師思想的事情而高興。
孟子認為使人民養(yǎng)生送死沒有缺憾,便是用王道治國的開始。
經過了十幾年周游列國的生涯,特別是他寄希望很大的齊國,在那個"以武力爭勝"、"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爭霸時代,他所主張的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也沒有任何可以實現(xiàn)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