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10000字
文章摘要:高三作文10000字:怎么寫好年10000字作文?到了一月底二月初,家鄉(xiāng)新年的氣息就遠遠的飄來。緊緊跟隨而來得是上一個年的記憶中餃子的飄香,或是雖味道嗆鼻卻預示著喜慶的鞭炮。又或者只是開春微微帶些溫暖的風的氣息。家鄉(xiāng)的年是熱鬧而忙碌的。在這個被沙漠包圍,民族眾多的小城市中新年又與別地大不相同。以下是鄭玉燕寫的《年》范文;
好年作文10000字概況
- 作者:鄭玉燕
- 班級:高中高三
- 字數(shù):10000字作文
- 體裁:
- 段落:分57段敘寫
- 更新:2022年12月05日 02時07分
到了一月底二月初,家鄉(xiāng)新年的氣息就遠遠的飄來。
緊緊跟隨而來得是上一個年的記憶中餃子的飄香,或是雖味道嗆鼻卻預示著喜慶的鞭炮。又或者只是開春微微帶些溫暖的風的氣息。
家鄉(xiāng)的年是熱鬧而忙碌的。在這個被沙漠包圍,民族眾多的小城市中新年又與別地大不相同。蒙古族與漢族一樣信奉佛教,所以農(nóng)歷春節(jié)也是我們的一大節(jié)日。離春節(jié)還有大概半個月的時候家里的女人們就開始忙碌了。置辦年貨,買些好酒——這是共同的風俗。酒在蒙古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新疆人的心就如同新疆這片土地一樣廣闊熱忱,于是每每拜年歡慶,都是無嘴不歸。
大年夜的晚上是屬于家的,沒有公文沒有課業(yè),這時間留給一家人盡情享樂。我們的民族是保守戀家的,于是年三十的夜晚一般都沒有外出活動。再忙再累也要把家里拾掇干凈,擺上一桌好飯好菜。除了餃子這一必需菜式之外,我們還有一道年年必有的菜——手扒羊肉。其實也就是白水煮羊肉,再加上些胡蘿卜和洋蔥。胡蘿卜這種脂融性維生素蔬菜和羊肉在一起煮就發(fā)揮了最大的效力。羊肉湯既好喝又能御寒,于是我們這里身子泰寒的人一般不喝雞湯大補,而喝羊肉湯。吃完熱菜之后就是慣例——飲酒??偸窍扔砷L輩說一些大意為新年祈福之類的話,全家人舉杯,待長輩祈福完畢,眾人端杯共飲,前提是必須一次喝完。接下來就是年輕人們一個個的像老人敬酒。較講禮數(shù)的家庭還要有一個唱歌的節(jié)目。那些年輕漂亮又有一副金嗓子的蒙古族姑娘們端著酒杯就唱起來。一首歌唱完,所敬酒的人杯中酒也必須見底。餃子的個頭比飯店的大出一倍來,總是肉多于洋蔥和其他的菜,整一個餃子鼓鼓囊囊的。家鄉(xiāng)的大多數(shù)人家都有這樣一個習俗,包餃子時在里面放一些小“禮物”或者做一些惡作劇,這種習慣不知內(nèi)地有沒有,但在我們這里很盛行,并且年年必做。所以一到了吃餃子的時候大家個個摩拳擦掌希望能吃到“禮物”而不是惡作劇。按照奶奶的說法餃子里要包硬幣——象征發(fā)財;紅棗——象征早生貴子;還有些什么葡萄干之類的是個什么說法我也不大清楚。但如果你不小心吃到了大蒜,那就說明你是個“黑心鬼”,要遭口水了。
待到大家伙熱熱鬧鬧吃過一頓年夜飯后,就都進了客廳閑坐著。孩子們其實早在吃餃子前就蠢蠢欲動,猴急著拿了一些小的炮仗去院子里放了。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倒不是必需的,因為咱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是一年比一年差,一年比一年沒看頭。所以這段時間大部分都用來拉話,扯家常。我們一家陣容龐大。要是每一年都來齊了大概有兩口老人,六家子再加上六個孩兒,坐在客廳里擁擠卻也熱鬧。老老少少把開心事都留在了這一天來說。而我們這些孩子一般都去了另一間房享受自己的空間,有時候打打牌,有時候聊聊天,有時候講講笑話。孩子群中也分成了兩撥,年齡小、愛鬧騰得都出去放炮仗,權當溜食,為十二點左右的“鞭炮大戰(zhàn)”來一個小規(guī)模預演。隨著時間的推移外面的鞭炮聲越來越響亮,于是一家人也都穿上大衣走出宅院,到外面場地上放炮仗了。接近十二點的時候外面已經(jīng)是一片紅火熱鬧。各家都紛紛走出家門,像是要來一個“人數(shù)大比拼”家里的男人們大都叼著煙開始點炮仗,我們這些大一點的孩子就得到處跑來跑去堤防著弟弟妹妹不要被炸傷。所以這個時候鞭炮聲,大笑聲和我們的訓斥聲此起彼伏,像是一場聲勢浩大的生活劇。大院里每戶人家都拿出了自家最高級的煙花,好像比不過哪家心里就不舒服似的。這也是中國人民心理的一個弊端,過著年都圖熱鬧,暫且不說這。
一家人喜慶的放完了鞭炮,都捂著耳朵帶著興奮勁回了房。放炮放餓了的孩子們開始加餐,風卷殘云般的消滅了桌上剩下的飯菜,一個個都嘴上帶著油舒舒服服的坐在沙發(fā)上看著電視。直到大家都略有倦意,各回各的家去了。
大年初一是孩子們最喜慶的一天,因為每走一家親戚,錢包就鼓了一些。對于這些平日里由爸爸媽媽幫著理財?shù)暮⒆觽儊碚f,這樣自由的“消費來源”是多么令人興奮。在這一天有的單位也舉行團拜,但大多數(shù)的人都把這寶貴的年初一留給了親戚朋友。一家人提著煙酒水果什么的走街串巷。蒙古人有一個禮數(shù),年初一拜年時見到長輩,要把右手縮進袖子里,讓長輩們一一握住手臂,嘴里說一句發(fā)音聽似“民代”的話,大概意思我也不清楚。但這個程序的下一步就是伸手從口袋里拿壓歲錢了。所以孩子們倒也不在乎這麻煩事,各個都興高采烈的。
接下來的幾天都是在拜年,互聚和閑呆在家中度過的。但過了初一,年味就不那么濃郁了。之后便是親戚們的各自回家,近的打車,遠的就由一家人幾乎摸著眼淚到了一月底二月初,家鄉(xiāng)新年的氣息就遠遠的飄來。緊緊跟隨而來得是上一個年的記憶中餃子的飄香,或是雖味道嗆鼻卻預示著喜慶的鞭炮。又或者只是開春微微帶些溫暖的風的氣息。
家鄉(xiāng)的年是熱鬧而忙碌的。在這個被沙漠包圍,民族眾多的小城市中新年又與別地大不相同。蒙古族與漢族一樣信奉佛教,所以農(nóng)歷春節(jié)也是我們的一大節(jié)日。離春節(jié)還有大概半個月的時候家里的女人們就開始忙碌了。置辦年貨,買些好酒——這是共同的風俗。酒在蒙古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新疆人的心就如同新疆這片土地一樣廣闊熱忱,于是每每拜年歡慶,都是無嘴不歸。
大年夜的晚上是屬于家的,沒有公文沒有課業(yè),這時間留給一家人盡情享樂。我們的民族是保守戀家的,于是年三十的夜晚一般都沒有外出活動。再忙再累也要把家里拾掇干凈,擺上一桌好飯好菜。除了餃子這一必需菜式之外,我們還有一道年年必有的菜——手扒羊肉。其實也就是白水煮羊肉,再加上些胡蘿卜和洋蔥。胡蘿卜這種脂融性維生素蔬菜和羊肉在一起煮就發(fā)揮了最大的效力。羊肉湯既好喝又能御寒,于是我們這里身子泰寒的人一般不喝雞湯大補,而喝羊肉湯。吃完熱菜之后就是慣例——飲酒??偸窍扔砷L輩說一些大意為新年祈福之類的話,全家人舉杯,待長輩祈福完畢,眾人端杯共飲,前提是必須一次喝完。接下來就是年輕人們一個個的像老人敬酒。較講禮數(shù)的家庭還要有一個唱歌的節(jié)目。那些年輕漂亮又有一副金嗓子的蒙古族姑娘們端著酒杯就唱起來。一首歌唱完,所敬酒的人杯中酒也必須見底。餃子的個頭比飯店的大出一倍來,總是肉多于洋蔥和其他的菜,整一個餃子鼓鼓囊囊的。家鄉(xiāng)的大多數(shù)人家都有這樣一個習俗,包餃子時在里面放一些小“禮物”或者做一些惡作劇,這種習慣不知內(nèi)地有沒有,但在我們這里很盛行,并且年年必做。所以一到了吃餃子的時候大家個個摩拳擦掌希望能吃到“禮物”而不是惡作劇。按照奶奶的說法餃子里要包硬幣——象征發(fā)財;紅棗——象征早生貴子;還有些什么葡萄干之類的是個什么說法我也不大清楚。但如果你不小心吃到了大蒜,那就說明你是個“黑心鬼”,要遭口水了。
待到大家伙熱熱鬧鬧吃過一頓年夜飯后,就都進了客廳閑坐著。孩子們其實早在吃餃子前就蠢蠢欲動,猴急著拿了一些小的炮仗去院子里放了???a href="http://www.hnjxzp.com/zt/chunjie/" title="春節(jié)作文">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倒不是必需的,因為咱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是一年比一年差,一年比一年沒看頭。所以這段時間大部分都用來拉話,扯家常。我們一家陣容龐大。要是每一年都來齊了大概有兩口老人,六家子再加上六個孩兒,坐在客廳里擁擠卻也熱鬧。老老少少把開心事都留在了這一天來說。而我們這些孩子一般都去了另一間房享受自己的空間,有時候打打牌,有時候聊聊天,有時候講講笑話。孩子群中也分成了兩撥,年齡小、愛鬧騰得都出去放炮仗,權當溜食,為十二點左右的“鞭炮大戰(zhàn)”來一個小規(guī)模預演。隨著時間的推移外面的鞭炮聲越來越響亮,于是一家人也都穿上大衣走出宅院,到外面場地上放炮仗了。接近十二點的時候外面已經(jīng)是一片紅火熱鬧。各家都紛紛走出家門,像是要來一個“人數(shù)大比拼”家里的男人們大都叼著煙開始點炮仗,我們這些大一點的孩子就得到處跑來跑去堤防著弟弟妹妹不要被炸傷。所以這個時候鞭炮聲,大笑聲和我們的訓斥聲此起彼伏,像是一場聲勢浩大的生活劇。大院里每戶人家都拿出了自家最高級的煙花,好像比不過哪家心里就不舒服似的。這也是中國人民心理的一個弊端,過著年都圖熱鬧,暫且不說這。
一家人喜慶的放完了鞭炮,都捂著耳朵帶著興奮勁回了房。放炮放餓了的孩子們開始加餐,風卷殘云般的消滅了桌上剩下的飯菜,一個個都嘴上帶著油舒舒服服的坐在沙發(fā)上看著電視。直到大家都略有倦意,各回各的家去了。
大年初一是孩子們最喜慶的一天,因為每走一家親戚,錢包就鼓了一些。對于這些平日里由爸爸媽媽幫著理財?shù)暮⒆觽儊碚f,這樣自由的“消費來源”是多么令人興奮。在這一天有的單位也舉行團拜,但大多數(shù)的人都把這寶貴的年初一留給了親戚朋友。一家人提著煙酒水果什么的走街串巷。蒙古人有一個禮數(shù),年初一拜年時見到長輩,要把右手縮進袖子里,讓長輩們一一握住手臂,嘴里說一句發(fā)音聽似“民代”的話,大概意思我也不清楚。但這個程序的下一步就是伸手從口袋里拿壓歲錢了。所以孩子們倒也不在乎這麻煩事,各個都興高采烈的。
接下來的幾天都是在拜年,互聚和閑呆在家中度過的。但過了初一,年味就不那么濃郁了。之后便是親戚們的各自回家,近的打車,遠的就由一家人幾乎摸著眼淚到了一月底二月初,家鄉(xiāng)新年的氣息就遠遠的飄來。緊緊跟隨而來得是上一個年的記憶中餃子的飄香,或是雖味道嗆鼻卻預示著喜慶的鞭炮。又或者只是開春微微帶些溫暖的風的氣息。
家鄉(xiāng)的年是熱鬧而忙碌的。在這個被沙漠包圍,民族眾多的小城市中新年又與別地大不相同。蒙古族與漢族一樣信奉佛教,所以農(nóng)歷春節(jié)也是我們的一大節(jié)日。離春節(jié)還有大概半個月的時候家里的女人們就開始忙碌了。置辦年貨,買些好酒——這是共同的風俗。酒在蒙古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新疆人的心就如同新疆這片土地一樣廣闊熱忱,于是每每拜年歡慶,都是無嘴不歸。
大年夜的晚上是屬于家的,沒有公文沒有課業(yè),這時間留給一家人盡情享樂。我們的民族是保守戀家的,于是年三十的夜晚一般都沒有外出活動。再忙再累也要把家里拾掇干凈,擺上一桌好飯好菜。除了餃子這一必需菜式之外,我們還有一道年年必有的菜——手扒羊肉。其實也就是白水煮羊肉,再加上些胡蘿卜和洋蔥。胡蘿卜這種脂融性維生素蔬菜和羊肉在一起煮就發(fā)揮了最大的效力。羊肉湯既好喝又能御寒,于是我們這里身子泰寒的人一般不喝雞湯大補,而喝羊肉湯。吃完熱菜之后就是慣例——飲酒??偸窍扔砷L輩說一些大意為新年祈福之類的話,全家人舉杯,待長輩祈福完畢,眾人端杯共飲,前提是必須一次喝完。接下來就是年輕人們一個個的像老人敬酒。較講禮數(shù)的家庭還要有一個唱歌的節(jié)目。那些年輕漂亮又有一副金嗓子的蒙古族姑娘們端著酒杯就唱起來。一首歌唱完,所敬酒的人杯中酒也必須見底。餃子的個頭比飯店的大出一倍來,總是肉多于洋蔥和其他的菜,整一個餃子鼓鼓囊囊的。家鄉(xiāng)的大多數(shù)人家都有這樣一個習俗,包餃子時在里面放一些小“禮物”或者做一些惡作劇,這種習慣不知內(nèi)地有沒有,但在我們這里很盛行,并且年年必做。所以一到了吃餃子的時候大家個個摩拳擦掌希望能吃到“禮物”而不是惡作劇。按照奶奶的說法餃子里要包硬幣——象征發(fā)財;紅棗——象征早生貴子;還有些什么葡萄干之類的是個什么說法我也不大清楚。但如果你不小心吃到了大蒜,那就說明你是個“黑心鬼”,要遭口水了。
待到大家伙熱熱鬧鬧吃過一頓年夜飯后,就都進了客廳閑坐著。孩子們其實早在吃餃子前就蠢蠢欲動,猴急著拿了一些小的炮仗去院子里放了???a href="http://www.hnjxzp.com/zt/chunjie/" title="春節(jié)作文">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倒不是必需的,因為咱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是一年比一年差,一年比一年沒看頭。所以這段時間大部分都用來拉話,扯家常。我們一家陣容龐大。要是每一年都來齊了大概有兩口老人,六家子再加上六個孩兒,坐在客廳里擁擠卻也熱鬧。老老少少把開心事都留在了這一天來說。而我們這些孩子一般都去了另一間房享受自己的空間,有時候打打牌,有時候聊聊天,有時候講講笑話。孩子群中也分成了兩撥,年齡小、愛鬧騰得都出去放炮仗,權當溜食,為十二點左右的“鞭炮大戰(zhàn)”來一個小規(guī)模預演。隨著時間的推移外面的鞭炮聲越來越響亮,于是一家人也都穿上大衣走出宅院,到外面場地上放炮仗了。接近十二點的時候外面已經(jīng)是一片紅火熱鬧。各家都紛紛走出家門,像是要來一個“人數(shù)大比拼”家里的男人們大都叼著煙開始點炮仗,我們這些大一點的孩子就得到處跑來跑去堤防著弟弟妹妹不要被炸傷。所以這個時候鞭炮聲,大笑聲和我們的訓斥聲此起彼伏,像是一場聲勢浩大的生活劇。大院里每戶人家都拿出了自家最高級的煙花,好像比不過哪家心里就不舒服似的。這也是中國人民心理的一個弊端,過著年都圖熱鬧,暫且不說這。
一家人喜慶的放完了鞭炮,都捂著耳朵帶著興奮勁回了房。放炮放餓了的孩子們開始加餐,風卷殘云般的消滅了桌上剩下的飯菜,一個個都嘴上帶著油舒舒服服的坐在沙發(fā)上看著電視。直到大家都略有倦意,各回各的家去了。
大年初一是孩子們最喜慶的一天,因為每走一家親戚,錢包就鼓了一些。對于這些平日里由爸爸媽媽幫著理財?shù)暮⒆觽儊碚f,這樣自由的“消費來源”是多么令人興奮。在這一天有的單位也舉行團拜,但大多數(shù)的人都把這寶貴的年初一留給了親戚朋友。一家人提著煙酒水果什么的走街串巷。蒙古人有一個禮數(shù),年初一拜年時見到長輩,要把右手縮進袖子里,讓長輩們一一握住手臂,嘴里說一句發(fā)音聽似“民代”的話,大概意思我也不清楚。但這個程序的下一步就是伸手從口袋里拿壓歲錢了。所以孩子們倒也不在乎這麻煩事,各個都興高采烈的。
接下來的幾天都是在拜年,互聚和閑呆在家中度過的。但過了初一,年味就不那么濃郁了。之后便是親戚們的各自回家,近的打車,遠的就由一家人幾乎摸著眼淚到了一月底二月初,家鄉(xiāng)新年的氣息就遠遠的飄來。緊緊跟隨而來得是上一個年的記憶中餃子的飄香,或是雖味道嗆鼻卻預示著喜慶的鞭炮。又或者只是開春微微帶些溫暖的風的氣息。
家鄉(xiāng)的年是熱鬧而忙碌的。在這個被沙漠包圍,民族眾多的小城市中新年又與別地大不相同。蒙古族與漢族一樣信奉佛教,所以農(nóng)歷春節(jié)也是我們的一大節(jié)日。離春節(jié)還有大概半個月的時候家里的女人們就開始忙碌了。置辦年貨,買些好酒——這是共同的風俗。酒在蒙古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新疆人的心就如同新疆這片土地一樣廣闊熱忱,于是每每拜年歡慶,都是無嘴不歸。
大年夜的晚上是屬于家的,沒有公文沒有課業(yè),這時間留給一家人盡情享樂。我們的民族是保守戀家的,于是年三十的夜晚一般都沒有外出活動。再忙再累也要把家里拾掇干凈,擺上一桌好飯好菜。除了餃子這一必需菜式之外,我們還有一道年年必有的菜——手扒羊肉。其實也就是白水煮羊肉,再加上些胡蘿卜和洋蔥。胡蘿卜這種脂融性維生素蔬菜和羊肉在一起煮就發(fā)揮了最大的效力。羊肉湯既好喝又能御寒,于是我們這里身子泰寒的人一般不喝雞湯大補,而喝羊肉湯。吃完熱菜之后就是慣例——飲酒??偸窍扔砷L輩說一些大意為新年祈福之類的話,全家人舉杯,待長輩祈福完畢,眾人端杯共飲,前提是必須一次喝完。接下來就是年輕人們一個個的像老人敬酒。較講禮數(shù)的家庭還要有一個唱歌的節(jié)目。那些年輕漂亮又有一副金嗓子的蒙古族姑娘們端著酒杯就唱起來。一首歌唱完,所敬酒的人杯中酒也必須見底。餃子的個頭比飯店的大出一倍來,總是肉多于洋蔥和其他的菜,整一個餃子鼓鼓囊囊的。家鄉(xiāng)的大多數(shù)人家都有這樣一個習俗,包餃子時在里面放一些小“禮物”或者做一些惡作劇,這種習慣不知內(nèi)地有沒有,但在我們這里很盛行,并且年年必做。所以一到了吃餃子的時候大家個個摩拳擦掌希望能吃到“禮物”而不是惡作劇。按照奶奶的說法餃子里要包硬幣——象征發(fā)財;紅棗——象征早生貴子;還有些什么葡萄干之類的是個什么說法我也不大清楚。但如果你不小心吃到了大蒜,那就說明你是個“黑心鬼”,要遭口水了。
待到大家伙熱熱鬧鬧吃過一頓年夜飯后,就都進了客廳閑坐著。孩子們其實早在吃餃子前就蠢蠢欲動,猴急著拿了一些小的炮仗去院子里放了???a href="http://www.hnjxzp.com/zt/chunjie/" title="春節(jié)作文">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倒不是必需的,因為咱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是一年比一年差,一年比一年沒看頭。所以這段時間大部分都用來拉話,扯家常。我們一家陣容龐大。要是每一年都來齊了大概有兩口老人,六家子再加上六個孩兒,坐在客廳里擁擠卻也熱鬧。老老少少把開心事都留在了這一天來說。而我們這些孩子一般都去了另一間房享受自己的空間,有時候打打牌,有時候聊聊天,有時候講講笑話。孩子群中也分成了兩撥,年齡小、愛鬧騰得都出去放炮仗,權當溜食,為十二點左右的“鞭炮大戰(zhàn)”來一個小規(guī)模預演。隨著時間的推移外面的鞭炮聲越來越響亮,于是一家人也都穿上大衣走出宅院,到外面場地上放炮仗了。接近十二點的時候外面已經(jīng)是一片紅火熱鬧。各家都紛紛走出家門,像是要來一個“人數(shù)大比拼”家里的男人們大都叼著煙開始點炮仗,我們這些大一點的孩子就得到處跑來跑去堤防著弟弟妹妹不要被炸傷。所以這個時候鞭炮聲,大笑聲和我們的訓斥聲此起彼伏,像是一場聲勢浩大的生活劇。大院里每戶人家都拿出了自家最高級的煙花,好像比不過哪家心里就不舒服似的。這也是中國人民心理的一個弊端,過著年都圖熱鬧,暫且不說這。
一家人喜慶的放完了鞭炮,都捂著耳朵帶著興奮勁回了房。放炮放餓了的孩子們開始加餐,風卷殘云般的消滅了桌上剩下的飯菜,一個個都嘴上帶著油舒舒服服的坐在沙發(fā)上看著電視。直到大家都略有倦意,各回各的家去了。
大年初一是孩子們最喜慶的一天,因為每走一家親戚,錢包就鼓了一些。對于這些平日里由爸爸媽媽幫著理財?shù)暮⒆觽儊碚f,這樣自由的“消費來源”是多么令人興奮。在這一天有的單位也舉行團拜,但大多數(shù)的人都把這寶貴的年初一留給了親戚朋友。一家人提著煙酒水果什么的走街串巷。蒙古人有一個禮數(shù),年初一拜年時見到長輩,要把右手縮進袖子里,讓長輩們一一握住手臂,嘴里說一句發(fā)音聽似“民代”的話,大概意思我也不清楚。但這個程序的下一步就是伸手從口袋里拿壓歲錢了。所以孩子們倒也不在乎這麻煩事,各個都興高采烈的。
接下來的幾天都是在拜年,互聚和閑呆在家中度過的。但過了初一,年味就不那么濃郁了。之后便是親戚們的各自回家,近的打車,遠的就由一家人幾乎摸著眼淚到了一月底二月初,家鄉(xiāng)新年的氣息就遠遠的飄來。緊緊跟隨而來得是上一個年的記憶中餃子的飄香,或是雖味道嗆鼻卻預示著喜慶的鞭炮。又或者只是開春微微帶些溫暖的風的氣息。
家鄉(xiāng)的年是熱鬧而忙碌的。在這個被沙漠包圍,民族眾多的小城市中新年又與別地大不相同。蒙古族與漢族一樣信奉佛教,所以農(nóng)歷春節(jié)也是我們的一大節(jié)日。離春節(jié)還有大概半個月的時候家里的女人們就開始忙碌了。置辦年貨,買些好酒——這是共同的風俗。酒在蒙古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新疆人的心就如同新疆這片土地一樣廣闊熱忱,于是每每拜年歡慶,都是無嘴不歸。
大年夜的晚上是屬于家的,沒有公文沒有課業(yè),這時間留給一家人盡情享樂。我們的民族是保守戀家的,于是年三十的夜晚一般都沒有外出活動。再忙再累也要把家里拾掇干凈,擺上一桌好飯好菜。除了餃子這一必需菜式之外,我們還有一道年年必有的菜——手扒羊肉。其實也就是白水煮羊肉,再加上些胡蘿卜和洋蔥。胡蘿卜這種脂融性維生素蔬菜和羊肉在一起煮就發(fā)揮了最大的效力。羊肉湯既好喝又能御寒,于是我們這里身子泰寒的人一般不喝雞湯大補,而喝羊肉湯。吃完熱菜之后就是慣例——飲酒??偸窍扔砷L輩說一些大意為新年祈福之類的話,全家人舉杯,待長輩祈福完畢,眾人端杯共飲,前提是必須一次喝完。接下來就是年輕人們一個個的像老人敬酒。較講禮數(shù)的家庭還要有一個唱歌的節(jié)目。那些年輕漂亮又有一副金嗓子的蒙古族姑娘們端著酒杯就唱起來。一首歌唱完,所敬酒的人杯中酒也必須見底。餃子的個頭比飯店的大出一倍來,總是肉多于洋蔥和其他的菜,整一個餃子鼓鼓囊囊的。家鄉(xiāng)的大多數(shù)人家都有這樣一個習俗,包餃子時在里面放一些小“禮物”或者做一些惡作劇,這種習慣不知內(nèi)地有沒有,但在我們這里很盛行,并且年年必做。所以一到了吃餃子的時候大家個個摩拳擦掌希望能吃到“禮物”而不是惡作劇。按照奶奶的說法餃子里要包硬幣——象征發(fā)財;紅棗——象征早生貴子;還有些什么葡萄干之類的是個什么說法我也不大清楚。但如果你不小心吃到了大蒜,那就說明你是個“黑心鬼”,要遭口水了。
待到大家伙熱熱鬧鬧吃過一頓年夜飯后,就都進了客廳閑坐著。孩子們其實早在吃餃子前就蠢蠢欲動,猴急著拿了一些小的炮仗去院子里放了???a href="http://www.hnjxzp.com/zt/chunjie/" title="春節(jié)作文">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倒不是必需的,因為咱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是一年比一年差,一年比一年沒看頭。所以這段時間大部分都用來拉話,扯家常。我們一家陣容龐大。要是每一年都來齊了大概有兩口老人,六家子再加上六個孩兒,坐在客廳里擁擠卻也熱鬧。老老少少把開心事都留在了這一天來說。而我們這些孩子一般都去了另一間房享受自己的空間,有時候打打牌,有時候聊聊天,有時候講講笑話。孩子群中也分成了兩撥,年齡小、愛鬧騰得都出去放炮仗,權當溜食,為十二點左右的“鞭炮大戰(zhàn)”來一個小規(guī)模預演。隨著時間的推移外面的鞭炮聲越來越響亮,于是一家人也都穿上大衣走出宅院,到外面場地上放炮仗了。接近十二點的時候外面已經(jīng)是一片紅火熱鬧。各家都紛紛走出家門,像是要來一個“人數(shù)大比拼”家里的男人們大都叼著煙開始點炮仗,我們這些大一點的孩子就得到處跑來跑去堤防著弟弟妹妹不要被炸傷。所以這個時候鞭炮聲,大笑聲和我們的訓斥聲此起彼伏,像是一場聲勢浩大的生活劇。大院里每戶人家都拿出了自家最高級的煙花,好像比不過哪家心里就不舒服似的。這也是中國人民心理的一個弊端,過著年都圖熱鬧,暫且不說這。
一家人喜慶的放完了鞭炮,都捂著耳朵帶著興奮勁回了房。放炮放餓了的孩子們開始加餐,風卷殘云般的消滅了桌上剩下的飯菜,一個個都嘴上帶著油舒舒服服的坐在沙發(fā)上看著電視。直到大家都略有倦意,各回各的家去了。
大年初一是孩子們最喜慶的一天,因為每走一家親戚,錢包就鼓了一些。對于這些平日里由爸爸媽媽幫著理財?shù)暮⒆觽儊碚f,這樣自由的“消費來源”是多么令人興奮。在這一天有的單位也舉行團拜,但大多數(shù)的人都把這寶貴的年初一留給了親戚朋友。一家人提著煙酒水果什么的走街串巷。蒙古人有一個禮數(shù),年初一拜年時見到長輩,要把右手縮進袖子里,讓長輩們一一握住手臂,嘴里說一句發(fā)音聽似“民代”的話,大概意思我也不清楚。但這個程序的下一步就是伸手從口袋里拿壓歲錢了。所以孩子們倒也不在乎這麻煩事,各個都興高采烈的。
接下來的幾天都是在拜年,互聚和閑呆在家中度過的。但過了初一,年味就不那么濃郁了。之后便是親戚們的各自回家,近的打車,遠的就由一家人幾乎摸著眼淚到了一月底二月初,家鄉(xiāng)新年的氣息就遠遠的飄來。緊緊跟隨而來得是上一個年的記憶中餃子的飄香,或是雖味道嗆鼻卻預示著喜慶的鞭炮。又或者只是開春微微帶些溫暖的風的氣息。
家鄉(xiāng)的年是熱鬧而忙碌的。在這個被沙漠包圍,民族眾多的小城市中新年又與別地大不相同。蒙古族與漢族一樣信奉佛教,所以農(nóng)歷春節(jié)也是我們的一大節(jié)日。離春節(jié)還有大概半個月的時候家里的女人們就開始忙碌了。置辦年貨,買些好酒——這是共同的風俗。酒在蒙古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新疆人的心就如同新疆這片土地一樣廣闊熱忱,于是每每拜年歡慶,都是無嘴不歸。
大年夜的晚上是屬于家的,沒有公文沒有課業(yè),這時間留給一家人盡情享樂。我們的民族是保守戀家的,于是年三十的夜晚一般都沒有外出活動。再忙再累也要把家里拾掇干凈,擺上一桌好飯好菜。除了餃子這一必需菜式之外,我們還有一道年年必有的菜——手扒羊肉。其實也就是白水煮羊肉,再加上些胡蘿卜和洋蔥。胡蘿卜這種脂融性維生素蔬菜和羊肉在一起煮就發(fā)揮了最大的效力。羊肉湯既好喝又能御寒,于是我們這里身子泰寒的人一般不喝雞湯大補,而喝羊肉湯。吃完熱菜之后就是慣例——飲酒??偸窍扔砷L輩說一些大意為新年祈福之類的話,全家人舉杯,待長輩祈福完畢,眾人端杯共飲,前提是必須一次喝完。接下來就是年輕人們一個個的像老人敬酒。較講禮數(shù)的家庭還要有一個唱歌的節(jié)目。那些年輕漂亮又有一副金嗓子的蒙古族姑娘們端著酒杯就唱起來。一首歌唱完,所敬酒的人杯中酒也必須見底。餃子的個頭比飯店的大出一倍來,總是肉多于洋蔥和其他的菜,整一個餃子鼓鼓囊囊的。家鄉(xiāng)的大多數(shù)人家都有這樣一個習俗,包餃子時在里面放一些小“禮物”或者做一些惡作劇,這種習慣不知內(nèi)地有沒有,但在我們這里很盛行,并且年年必做。所以一到了吃餃子的時候大家個個摩拳擦掌希望能吃到“禮物”而不是惡作劇。按照奶奶的說法餃子里要包硬幣——象征發(fā)財;紅棗——象征早生貴子;還有些什么葡萄干之類的是個什么說法我也不大清楚。但如果你不小心吃到了大蒜,那就說明你是個“黑心鬼”,要遭口水了。
待到大家伙熱熱鬧鬧吃過一頓年夜飯后,就都進了客廳閑坐著。孩子們其實早在吃餃子前就蠢蠢欲動,猴急著拿了一些小的炮仗去院子里放了???a href="http://www.hnjxzp.com/zt/chunjie/" title="春節(jié)作文">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倒不是必需的,因為咱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是一年比一年差,一年比一年沒看頭。所以這段時間大部分都用來拉話,扯家常。我們一家陣容龐大。要是每一年都來齊了大概有兩口老人,六家子再加上六個孩兒,坐在客廳里擁擠卻也熱鬧。老老少少把開心事都留在了這一天來說。而我們這些孩子一般都去了另一間房享受自己的空間,有時候打打牌,有時候聊聊天,有時候講講笑話。孩子群中也分成了兩撥,年齡小、愛鬧騰得都出去放炮仗,權當溜食,為十二點左右的“鞭炮大戰(zhàn)”來一個小規(guī)模預演。隨著時間的推移外面的鞭炮聲越來越響亮,于是一家人也都穿上大衣走出宅院,到外面場地上放炮仗了。接近十二點的時候外面已經(jīng)是一片紅火熱鬧。各家都紛紛走出家門,像是要來一個“人數(shù)大比拼”家里的男人們大都叼著煙開始點炮仗,我們這些大一點的孩子就得到處跑來跑去堤防著弟弟妹妹不要被炸傷。所以這個時候鞭炮聲,大笑聲和我們的訓斥聲此起彼伏,像是一場聲勢浩大的生活劇。大院里每戶人家都拿出了自家最高級的煙花,好像比不過哪家心里就不舒服似的。這也是中國人民心理的一個弊端,過著年都圖熱鬧,暫且不說這。
一家人喜慶的放完了鞭炮,都捂著耳朵帶著興奮勁回了房。放炮放餓了的孩子們開始加餐,風卷殘云般的消滅了桌上剩下的飯菜,一個個都嘴上帶著油舒舒服服的坐在沙發(fā)上看著電視。直到大家都略有倦意,各回各的家去了。
大年初一是孩子們最喜慶的一天,因為每走一家親戚,錢包就鼓了一些。對于這些平日里由爸爸媽媽幫著理財?shù)暮⒆觽儊碚f,這樣自由的“消費來源”是多么令人興奮。在這一天有的單位也舉行團拜,但大多數(shù)的人都把這寶貴的年初一留給了親戚朋友。一家人提著煙酒水果什么的走街串巷。蒙古人有一個禮數(shù),年初一拜年時見到長輩,要把右手縮進袖子里,讓長輩們一一握住手臂,嘴里說一句發(fā)音聽似“民代”的話,大概意思我也不清楚。但這個程序的下一步就是伸手從口袋里拿壓歲錢了。所以孩子們倒也不在乎這麻煩事,各個都興高采烈的。
接下來的幾天都是在拜年,互聚和閑呆在家中度過的。但過了初一,年味就不那么濃郁了。之后便是親戚們的各自回家,近的打車,遠的就由一家人幾乎摸著眼淚到了一月底二月初,家鄉(xiāng)新年的氣息就遠遠的飄來。緊緊跟隨而來得是上一個年的記憶中餃子的飄香,或是雖味道嗆鼻卻預示著喜慶的鞭炮。又或者只是開春微微帶些溫暖的風的氣息。
家鄉(xiāng)的年是熱鬧而忙碌的。在這個被沙漠包圍,民族眾多的小城市中新年又與別地大不相同。蒙古族與漢族一樣信奉佛教,所以農(nóng)歷春節(jié)也是我們的一大節(jié)日。離春節(jié)還有大概半個月的時候家里的女人們就開始忙碌了。置辦年貨,買些好酒——這是共同的風俗。酒在蒙古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新疆人的心就如同新疆這片土地一樣廣闊熱忱,于是每每拜年歡慶,都是無嘴不歸。
大年夜的晚上是屬于家的,沒有公文沒有課業(yè),這時間留給一家人盡情享樂。我們的民族是保守戀家的,于是年三十的夜晚一般都沒有外出活動。再忙再累也要把家里拾掇干凈,擺上一桌好飯好菜。除了餃子這一必需菜式之外,我們還有一道年年必有的菜——手扒羊肉。其實也就是白水煮羊肉,再加上些胡蘿卜和洋蔥。胡蘿卜這種脂融性維生素蔬菜和羊肉在一起煮就發(fā)揮了最大的效力。羊肉湯既好喝又能御寒,于是我們這里身子泰寒的人一般不喝雞湯大補,而喝羊肉湯。吃完熱菜之后就是慣例——飲酒??偸窍扔砷L輩說一些大意為新年祈福之類的話,全家人舉杯,待長輩祈福完畢,眾人端杯共飲,前提是必須一次喝完。接下來就是年輕人們一個個的像老人敬酒。較講禮數(shù)的家庭還要有一個唱歌的節(jié)目。那些年輕漂亮又有一副金嗓子的蒙古族姑娘們端著酒杯就唱起來。一首歌唱完,所敬酒的人杯中酒也必須見底。餃子的個頭比飯店的大出一倍來,總是肉多于洋蔥和其他的菜,整一個餃子鼓鼓囊囊的。家鄉(xiāng)的大多數(shù)人家都有這樣一個習俗,包餃子時在里面放一些小“禮物”或者做一些惡作劇,這種習慣不知內(nèi)地有沒有,但在我們這里很盛行,并且年年必做。所以一到了吃餃子的時候大家個個摩拳擦掌希望能吃到“禮物”而不是惡作劇。按照奶奶的說法餃子里要包硬幣——象征發(fā)財;紅棗——象征早生貴子;還有些什么葡萄干之類的是個什么說法我也不大清楚。但如果你不小心吃到了大蒜,那就說明你是個“黑心鬼”,要遭口水了。
待到大家伙熱熱鬧鬧吃過一頓年夜飯后,就都進了客廳閑坐著。孩子們其實早在吃餃子前就蠢蠢欲動,猴急著拿了一些小的炮仗去院子里放了???a href="http://www.hnjxzp.com/zt/chunjie/" title="春節(jié)作文">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倒不是必需的,因為咱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是一年比一年差,一年比一年沒看頭。所以這段時間大部分都用來拉話,扯家常。我們一家陣容龐大。要是每一年都來齊了大概有兩口老人,六家子再加上六個孩兒,坐在客廳里擁擠卻也熱鬧。老老少少把開心事都留在了這一天來說。而我們這些孩子一般都去了另一間房享受自己的空間,有時候打打牌,有時候聊聊天,有時候講講笑話。孩子群中也分成了兩撥,年齡小、愛鬧騰得都出去放炮仗,權當溜食,為十二點左右的“鞭炮大戰(zhàn)”來一個小規(guī)模預演。隨著時間的推移外面的鞭炮聲越來越響亮,于是一家人也都穿上大衣走出宅院,到外面場地上放炮仗了。接近十二點的時候外面已經(jīng)是一片紅火熱鬧。各家都紛紛走出家門,像是要來一個“人數(shù)大比拼”家里的男人們大都叼著煙開始點炮仗,我們這些大一點的孩子就得到處跑來跑去堤防著弟弟妹妹不要被炸傷。所以這個時候鞭炮聲,大笑聲和我們的訓斥聲此起彼伏,像是一場聲勢浩大的生活劇。大院里每戶人家都拿出了自家最高級的煙花,好像比不過哪家心里就不舒服似的。這也是中國人民心理的一個弊端,過著年都圖熱鬧,暫且不說這。
一家人喜慶的放完了鞭炮,都捂著耳朵帶著興奮勁回了房。放炮放餓了的孩子們開始加餐,風卷殘云般的消滅了桌上剩下的飯菜,一個個都嘴上帶著油舒舒服服的坐在沙發(fā)上看著電視。直到大家都略有倦意,各回各的家去了。
大年初一是孩子們最喜慶的一天,因為每走一家親戚,錢包就鼓了一些。對于這些平日里由爸爸媽媽幫著理財?shù)暮⒆觽儊碚f,這樣自由的“消費來源”是多么令人興奮。在這一天有的單位也舉行團拜,但大多數(shù)的人都把這寶貴的年初一留給了親戚朋友。一家人提著煙酒水果什么的走街串巷。蒙古人有一個禮數(shù),年初一拜年時見到長輩,要把右手縮進袖子里,讓長輩們一一握住手臂,嘴里說一句發(fā)音聽似“民代”的話,大概意思我也不清楚。但這個程序的下一步就是伸手從口袋里拿壓歲錢了。所以孩子們倒也不在乎這麻煩事,各個都興高采烈的。
接下來的幾天都是在拜年,互聚和閑呆在家中度過的。但過了初一,年味就不那么濃郁了。之后便是親戚們的各自回家,近的打車,遠的就由一家人幾乎摸著眼淚作者:高中高三學生(6)班 鄭玉燕 時間:2022-12-5 02:07
好文章,贊一下
410人
很一般,需努力
8510人
太差勁,踩一下
99人
- 上一篇:選擇人生作文1000字
- 下一篇:淡憶作文500字